富士康登陸上交所,撕掉代工廠標簽,工業互聯網能否讓它三十而立? |
點擊次數:2823 發布時間:2018-8-29 16:17:22 |
[ 億歐導讀 ] 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成功在A股上市。其融資規模達271億,是上交所2015年以來IPO最大的融資額,也是A股上IPO規模最大的非國有企業。
圖片來自網絡
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成功在A股上市,證券簡稱為工業富聯,證券代碼為“601138”。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其發行價格定為13.77元,發行市盈率(按發行后每股收益計算)17.09倍。本次將公開發行19.695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10%。其融資規模達271億,是上交所2015年以來IPO最大的融資額,也是A股上IPO規模最大的非國有企業。今日開盤后,其大漲44%,股價報19.83元,市值達3906億元。
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在上市儀式中表示,工業富聯將做優質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分享價值。工業富聯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生產等領域深入布局,目前 有6萬個工業機器人。陳永正表示,工業富聯作為智能制造的先驅企業,將為上下游為中小企業賦能,實現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愿景。 在富士康此前發布的招股書中提到,本次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以下項目: “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項目”:旨在將工業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軟件與工業機器人、傳感器、交換機等硬件相互整合, 形成具有與上下游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功能的工業互聯網系統平臺; “云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項目”:旨在研究高效能運算服務的相關設備和體系架構,為未來 高效能運算服務的發展奠定基礎; “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項目”:將基于建置高效運 算數據中心,助力公司設計針對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設計、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解 決方案,不斷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通信網絡及云服務設備項目”:通過購入部分新設備、更換老舊設備,實現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設備智能產業化 制造; “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項目”:著力重點突破寬帶低延時、高密度 射頻通信的關鍵技術,開發基于 5G 通信的新一代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 “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應用項目”、“智能制造產業升級項目”和“智能制造產能擴建項目”:主要通過新技術研發應用、生產設備升級、技術改造升級和智能化建設, 在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滿足未來智能制造的產能需求,實現產品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 本次上市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是鴻海集團下屬的第二大業務,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與銷售業務,依托于工業互聯網為客戶提供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具體包括通信網絡設備、云服務器設備、精密工具與工業機器人,覆蓋制造業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如數據的產生、傳輸、儲存以及工業互聯網服務。
富士康=代工廠?多數人不了解富士康的業務,對它的印象僅限于“工人跳樓”和“蘋果的代工廠。” 的確,早期的富士康,確實是代工廠。(富士康,是鴻海精密大陸工廠的統稱。) 1974年,郭臺銘在臺灣創立鴻海塑料,提供將零件組裝成電腦的代工工作。1988年,郭臺銘發現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暗藏著許多商機,于是,他放棄在東南亞設廠的機會,毅然在深圳建廠。這一年是富士康的起點,借助改革開放與外商投資政策,依靠內地工人降低生產成本,富士康不斷的拓展外銷產業,業績增長迅速。 1993年,富士康在蘋果的低谷時期爭取到了IMAC的訂單。2002年,富士康踏入PC主板行業,3年后,鴻海出貨量直逼行業巨頭華碩,嘉技、微星、精英等傳統主板大廠。2007年,蘋果推出了第一代iPhone,郭臺銘與喬布斯見面并達成合作。對富士康來說,這是走向“全球最大代工廠”的重要一年。
從2000年開始,美國每年排名前10的IT產品,有6種是有富士康生產的。逐漸地,富士康成為全球精密制造與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巨頭,并先后在中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余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余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高峰期時,富士康全國員工一度高達139.1萬人,成為雇傭人員最多的超級企業雇主。 撕掉“代工廠”標簽第一步,轉型“互聯網商業”
根據富士康公布的財報來看,富士康生產iPhone X的利潤已經跌了40%。據說富士康每組裝一臺iPhone手機,其流水線只有不到4.5美元微薄利潤。即使如此,蘋果對富士康而言依然相當重要,一旦失去蘋果訂單或蘋果銷量下滑,對富士康而言無疑都是沉重的打擊。所謂的“國際代工”,在創造就業機會和利潤的同時,其背后更多的是辛酸。 作為傳統企業的代表,富士康不甘心為他人做嫁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開始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場。 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門店+網站”的體系構想。2013年,富士康又推出了拓展品牌的在線銷售渠道“富連網”。2014年,富士康子公司FIH Mobile從國外挑選創業公司,要創辦自己的硬件創業公司孵化中心。2015年,從天貓平臺撤下,富士康計劃建設獨立的業務部門經營富連網。 然而——這些嘗試都失敗了。 與初創企業相比,富士康固然擁有絕對豐富的資源,但是對互聯網商業運作模式的不理解卻是實實在在的硬傷。有媒體評價稱:對富士康而言,代工一直是主要業務,其獲取的利益遠超過“轉型”之后的互聯網商業。當一種賺錢更為容易和熟悉的技能要被“搶奪”之時,傳統企業中一定會出現很強的抗拒力,并且這是員工的一種自然反應。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轉型遠比創業要艱難的多,尤其是對于傳統企業而言。 另外,富士康在做電商之時仍然沿用代工思維。作為制造企業,富士康崇尚標準化和流程化,過于注重模式,加之內部僵化的管理體制,這一套用在瞬息萬變的電商行業必然難以成功。 合乎情理的,這一步轉型失敗了。 撕掉“代工廠”標簽第二步,轉型“工業互聯網”在今年5月17日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郭臺銘提出“工業互聯網將是中國工業的出路,也是整個實體經濟的機遇” 。 是了,富士康要轉向“工業互聯網”。 日前,郭臺銘在與博時基金總經理江向陽見面時曾表示,工業互聯網是鴻海集團近五年轉型的重要方向,是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將互聯網技術、智能系統融入到傳統制造中的重要載體。 工業互聯網,指的是通過智能機器間的連接,實現人機連接,并結合大數據分析和軟件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力;是全球工業系統與高級計算、分析、感應技術以及互聯網連接融合的結果。 郭臺銘認為,工業互聯網平臺具有三大特征:網絡效應、馬太效應和替代效應。 網絡效應:工業互聯網連接的人、機、物的數量遠遠大于消費互聯網平臺連接人的數量,PTC預測,到2020年IOT設備接入數量將達到500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將是消費互聯網平臺100倍,甚至“富可敵國”。 馬太效應:工業互聯網平臺上的APP和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時,會形成一個雙向迭代、互促共進的雙邊市場,平臺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爆發增長,形成“贏者通吃”的競爭局面。誰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上先行一步,誰將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導權。 替代效應: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極大地降低企業信息化部署的時間、成本和難度,同時正在重構工業知識的沉淀、復用和傳播,這將改變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實現路徑,讓企業以“快進鍵”一鍵進入綜合集成階段。 工業互聯網平臺可以有機連接供給側和需求側,供給側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需求側是新手段+新解決方案+新生態。從經濟視角來看,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全球82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值,占全球總經濟量的二分之一。工業互聯網將成為企業競爭的新賽道、產業布局的新方向、大國競爭的新焦點。 在郭臺銘看來,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即云移物大智網+機器人。“云”是云計算,“移”是移動訊息,“物”是物聯網,“大”是大數據,“智”是人工智能,“網”是工業互聯網,以及機器人。 郭臺銘表示,富士康不僅是關燈生產那么簡單,而是會記錄生產的大數據,做一個最大的實驗基地,提供給上下游供應商做試驗,為眾多中小企業開放賦能。 轉型這個重任,為何會落在“工業互聯網”?與富士康原來的代工業務相比,“工業互聯網”毫無疑問是一個蘊藏著極大潛力和增量的領域,更是富士康在全球產業鏈中必爭之地。而從資本上來看,依托A股和工業互聯網的富士康,當然能使“故事”更加生動,這在吸引資本方面,再有力不過。 站在富士康的角度,如果工業互聯網的設想能夠實現,那么蘋果對富士康的身份將從上游任務發包商轉換為產品設計商,作為最終產品的工業集成單位,富士康或許將成為整個互聯網的樞紐。 屆時,手機將從時尚消費品轉為大眾消費品,消費者在設計的選擇上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但不論是哪種設計,都將通過統一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生產。 如此一來,蘋果和富士康的上下游關系可能會逆轉。盡管蘋果將生產重心轉移至東南亞,但沒有中國產業鏈的支撐及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數據依托,蘋果從制造成品到銷售再到售后服務等一系列環節都將難以保障。 通過工業互聯網的整合,能夠使富士康完成從單純的技術、產能與成本到整個市場和產業鏈的升級和轉型。富士康希望向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下的智能制造和科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方向轉變,也希望結合新一代5G通信技術,實現制造的智能化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資本的力量不容小覷,即便目前富士康的主業仍是代工,但在IPO之后,其轉型之路或許能夠在資本的助力和新方向的引導之下,變得更為順暢。 富士康能不能三十而立,要看怎么實現“工業互聯網”機器人換人是富士康邁向工業互聯網的重要一步。 早在2016年10月,富士康便傳出超過4萬臺機器人已經全面參與到公司生產流程中,在昆山已經裁掉了6萬名員工的消息。當時,富士康自動化技術發展委員會總經理戴佳鵬向外界透露,富士康每年會生產10000臺機器,每臺機器都有可能替代人工。郭臺銘曾在清華授課時像學生透露,富士康正在打造智能生產基地,而目前打造智能生產基地的員工平均學歷是碩士。 根據富士康招股書的披露,2015年至2017 年,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75%、2.01%和2.24%,呈現連年上升趨勢。然而在人員學歷方面,截止2017年底,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共有員工26萬余人,按照學歷劃分,大專以下學歷占比達78.03%,大專及本科占比為21.39%,碩士及以上僅占0.59%。想要實現郭臺銘智能生產基地的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除此之外,郭臺銘還宣布“一定要做芯片”。從過去幾年的投資情況來看,郭臺銘想要打造一個半導體產業鏈帝國。關于原因,郭臺銘在清華的講話時表示:“工業互聯網需要大量芯片,我們一年需要進口400多億美金的芯片,半導體我們自己一定會做。” 芯片之外還有健康科技,郭臺銘在富士康的慶典活動上,把健康稱作一個新的重大機遇。通過夏普的高分辨率成像和顯示技術,富士康可以利用新一代的8K標準,將原有技術應用在內窺鏡等醫療成像設備上。 經歷了起起伏伏,三十而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后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代工廠”的標簽能否撕掉?“工業互聯網”的轉型能否成功?我們期待這個傳統行業的巨頭能夠再一次驚艷的亮相! 注:部分內容參考自最極客《富士康IPO塵埃落定 不想只做代工怎么轉型?》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打造創新驅動新引擎,科技創新帶動資源集聚等方面著力頗多,創新機制、產業升級、人才引流、協同發展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機遇。相應的,人工智能、人才賦能正深刻地影響著商業步伐。 2018年10月18-19日,億歐將在深圳舉辦“引擎·引領” 2018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BATi),集合智能制造、智能產品、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等一眾熱點問題展開探討,分析科技創新未來趨勢,盤點技術革命下的發展契機。 |
上一條:工廠具有自動診斷的新成果要了解下嗎? | 返回 |
下一條: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佳合攜手西門子全數字化控制打造如蓮佛頌瞬間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