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協成硅業的破產正在成為引爆多晶硅企業倒閉的導火索。在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小企業覺得機會來了,于是他們紛紛進入多晶硅產業。結果相比與機會,中小企業更多面臨的是考驗。
多晶硅行業的規模效益相當明顯,大規模生產能夠有效降低多晶硅的生產成本,而且更便于企業統一產品的質量。
冬寒料峭。在雙反壓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內外夾擊下,國內多晶硅企業倒閉潮已經悄然開始。
1月17日,浙江協成硅業有限公司(下稱協成硅業)行政辦公室一位負責人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證實,該公司正在走破產清算程序。“目前公司已經全面停產,5月后才會有新的結果。”這位負責人表示。
協成硅業原本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全部項目,不曾想公司在第4年便走到了盡頭。此前,該公司破產清算的傳聞在坊間廣為流傳。知情者稱,法院已要求協成硅業盡快向浙江子城律師事務所申報債權。對于這樣的結果,身處浙江省嘉興港區管委會的相關人員也許很難預料。
2008年6月,作為協成硅業的母公司,新成達集團曾向當地描繪了一份美好的圖景:一個總投資40億元,規模達40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電池和3300噸/年的多晶硅生產建設項目,將會在嘉興港區誕生。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約8億元,項目將在5年內全部建成投產,預計將實現年銷售收入120億元。這在當地并不多見。
言猶在耳,全部投資尚未完成,公司便宣告破產。
但如此結果沒有出乎當地行業協會的預料。去年3月,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對于當地的中小企業而言,國際金融危機后的那段日子感覺好像是春天來了,于是呼啦啦都進去了,但寒冷的冬天卻在后面,考驗也在后面。
這些聲音發出在行業紅火之時,幾乎沒有引起絲毫關注。
事實上,身陷困局的多晶硅企業不單單是協成硅業一家。此前也有多家公司試圖上市,但都因多晶硅價格暴跌而擱淺。其中,樂山電力和天威保變就曾發布公告,其合資公司樂電天威硅業的多晶硅生產線就因生產成本倒掛而停產。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統計顯示,由于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持續下跌至谷底的20萬元~23萬元/噸,國內40多家多晶硅企業,除6~7家上市公司外,均已陷入全面停產狀態。
顯然,多晶硅企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受多晶硅產品量價齊跌的影響,行業內的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對此,沈宏文稱:“目前,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業已經停止生產,協成硅業面臨的困境也是多數多晶硅企業面臨的問題。”
鳳凰光伏高級副總裁張琢在浙江考察的見聞,也證實了當地企業生存的困境。在接受《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時他表示,很多企業前期圈地付了很多的土地成本,但由于市場急轉直下,有些企業不得不將這些土地租出去,退出多晶硅市場,重新尋找機遇。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收縮戰線。
隨著中小多晶硅企業的退出,國內市場將出現怎樣的變化?業界普遍認為,通過產業整合,實現多晶硅企業做大做強是行業發展的趨勢。
對于未來,國內多晶硅市場到底會是何種格局,張琢做出這樣的判斷,“每個省都會有1~2家受當地政府保護的企業,同時短期內,國企不會進入多晶硅領域,他們更多的還是從中下游往上游發展。所以綜合考慮,多晶硅企業至少還會有10家保存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