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業變大的邏輯
點擊次數:5093發布時間:2019-7-23 13:13:06
現在,互聯網、自媒體、管理圈都在講,小企業要重機制、大企業要靠管理……諸如此類的句式很多,言之鑿鑿的說法也很多。但是正如任正非所講,要想成為大企業,必須按照大企業的方式去思考。如果小企業永遠按照小企業的方式玩,它怎么能夠成為大企業?這其中包含了一個很關鍵的命題,即我們怎么做到在企業小的時候,讓它懂得大企業的方式,不因為管理方式而限制它成長為大企業。
管理是成長最持久的動力,現在的企業賺錢,一般賺三份錢。
一是風口利潤。
你必須進入一個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市場,這時候有風口利潤可賺。所以雷軍說,企業到風口上,豬就會飛起來。企業站在風口上的時候,增長很快、賺錢也很快。多數成為大企業的企業,都是在某個時期進入了風口。
二是經營利潤。
中國最好的煙葉產在兩個地方,其中一個地方就是云南。褚時健非常了解云南的土壤,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和當地的煙農鎖定了長期的合同關系,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控制了最好的煙葉。別的煙草企業都需要從云南進煙葉。紅塔在經營上的布局能夠拿到關鍵利潤,所以經營利潤可以掩蓋管理效率的不足。
三是管理利潤。
以汽車行業為例。這個行業有什么風口利潤可賺嗎?其實已經很穩定了,大風口已經沒有了。像大眾、通用、豐田,品牌差不多,核心技術上相差無幾,經營拼得也很難,那就只有拼管理利潤。在管理上,如何讓我的單車成本比你低?一輛車的價格我和你一樣,但是我的成本低,我就賺錢多,這就是豐田的厲害之處。
企業賺的三份錢中,如果有了風口利潤,是可以掩蓋經營和管理的不足;有了經營利潤,可以掩蓋管理上的不足。利潤也有層次高低之分,華為的管理能力強,它跟小米企業玩的時候,沒看清楚小米的打法時,小米就很厲害;當熟悉了小米的經營套路的時候,就采用類似的打法,從而將競爭引向拼管理效率。每個行業最后都要趨于穩定,最終還是要拼管理,所以說,管理是企業成長最持久的動力。
大企業遵循三個內在邏輯,在工業時代,大企業遵循三個內在邏輯:業務標準化、人才專業化、管理職業化。
第一,業務標準化。這是福特給我們的經驗。從福特汽車開始有了大企業,“大市場+大規模分銷+大規模生產”,這是它在業務上的一個基本邏輯。做小市場永遠做不了大企業,沒有一個大企業是由一堆小市場堆起來的。大市場為大規模銷售提供了條件,大規模銷售的另一個條件是大規模生產。因為你要擴大銷售,所以在價格上要滿足普遍消費者的要求。而大規模生產能夠降低成本,使得價格上有滿足普通消費者的空間。這個業務邏輯到現在互聯網也沒有顛覆。
由此可以也得出一個組織上的邏輯—業務標準化。沒有標準化就沒有規模化,這是工業時代留下的一個管理原理。標準化是規模化的基礎,也是組織協作的基礎。沒有標準化就沒有協作,無論我們將來做分布式也好、生態鏈也好,還是做平臺+項目的組織形式也好,內部協作的方式都需要建立在標準化的基礎上。
第二,人才專業化。企業要想做大,必須資源獲取簡單,如果企業在做大的過程中,有某一類資源很難獲得,就永遠會卡著它的增長速度。這條原理和第一條原理緊密聯系,業務標準化,使得企業可以更簡單便捷地獲得專業化的人力資源,同時為大組織之間的協作打下基礎。沒有標準化、專業化就很難獲得人才。有的企業,提拔人到中年的45歲的總經理,還猶豫再三,還要培訓,還要老板扶上馬走一程,這說明你的業務太復雜,人才不能專業化,成長起來就會很慢。但是在阿里這樣的企業,一個85后的33歲的人,就提拔成為淘寶的總經理,可見淘寶內部人才成長遠快于傳統企業。這其中暗藏著大企業的邏輯。
第三,管理職業化。福特創造了大規模生產,但在上世紀30年代遇到了障礙。他解決了生產的標準化、人才的專業化問題,在業務出現瓶頸時,新業務卻發育不出來。他限制了自己,沒有解決企業家個人的障礙。斯隆解決了這個問題,斯隆在《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一書中主要講了兩件事:一是企業如何建立事業部,如何復制新業務;二是管理怎樣職業化,一個企業家怎樣帶著職業化的團隊把業務做起來。斯隆打敗福特,實質是一群人打敗一個人的戰爭,因為管理職業化之后,組織復制簡單,企業就能快速壯大發展。
工業時代遺留下來的無非就是這三條原理。互聯網生態下,不用一個一個案例推敲,大量的管理還是圍繞這三條來做的。以華為為例:1996年以后,在華為完成二次創業的過程中,一直沿著這個思路走,進行了三個業務過程的梳理,其實就是實現業務流程化和標準化。同時,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是實現管理職業化和人才專業化?,F在企業學習華為,開始學它的任職資格、薪酬系統,而任正非當年的講話,一直強調的是管理職業化和人才專業化,當時華為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導入的4P模式,包括職位評價系統、薪酬管理系統、職業訓練體系、績效評價系統。其根本目的是引導、刺激和訓練員工走專業化路線,按照業務標準化的要求讓人來滿足職位要求。
華為的人力資源在1998年時做完了4P,當時做得不夠徹底。在以后數年里不斷深化這個體系,讓員工在工作模板化的基礎上,培訓推動+標準牽引,一步一步上臺階,從初做者到有經驗者,最終一步步成長為領導者或者專家,達到職業化標準(包括資格標準和行為標準)。華為人力資源管理深化的核心是引導“專業化與職業化”。可以說,從早期引入英國任職系統,到給員工建立職業化通路,華為選擇的道路,暗藏著它走向大企業的邏輯。
小企業遵循三個內在邏輯
為什么大多數企業都跨越不過去,成長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沒有找到對的方式,才沒有跨越過去。大量的企業是小企業,小企業的管理方式是什么?大致也有三條:
第一,服務定制化。
小企業的邏輯是,客戶就是上帝,我要聽客戶的,客戶要什么我給什么,我專門給你定制,我比別家好就是我的體驗好。所以能力永遠是小企業的瓶頸,因為它任由客戶折騰。華為當年也說所有都按照客戶要求做,客戶給訂單,客戶是衣食父母。華為請IBM提供咨詢,IBM說除非你不想做大企業,否則就不能無條件滿足客戶的要求。華為引入IPD,實現業務標準化,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第二,用人灰度化。
小企業認為資源就是財富,所以遷就個人。發現某個人可用,可以為其量身定制福利體系,量身定制工資體系,量身設計職務、工作。小企業的這種方式,就是用人灰度化,容易導致山頭主義,老板都沒辦法搞定。1994年華為也出過這種問題,任正非的辦法是削藩,搞市場大辭職。不解決這個問題小企業永遠做不大。
第三,管理機制化。
做咨詢時,你跟小企業說管理必須簡單,不能折騰,它一定很高興。你說經營大于管理,它就更高興了,就會認為不用搞管理了。它們的管理機制化,不重視管理。銷售用提成制,生產用計件制,研發也搞提成,等等
機制先于管理,機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沒有管理走不到大企業的水準。管理過于簡單,追求極致的簡單是小企業的方式。沒有機制,管理無效,我們也無法通過機制的方式協調很多事,況且在企業內部,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用機制協調。它必須借助于管理的手段推進。
小企業一定要有成長思維,小企業面臨著一個悖論:管理上如果向大企業看齊,成本就會很高,但一味按照小企業的方式去做,它就長不大。如果一個小企業想做大,想成為大企業,應該怎么做?一定要有成長思維。
首先,以未來視角,在現實當中妥協。成長思維一定是著眼于未來的。華為在做基本法之前做考核咨詢時,彭老師他們就給華為提了一個解決方案:廢除提成制,啟用業績評價體系。1994年以后,華為就沒有提成制了。當年的KPI顯示,一個業務員的銷售收入指標在考核中占比不超過20%,其他多是過程性的、非財務的指標。這個結果根源于任正非的未來導向思維。他認為,評價一定是基于戰略的,搞提成制其實等同于降低了管理的合法性,很容易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完成了指標,拿我該拿的錢,沒完成指標,你扣我該扣的錢,其他事少管。當年華為基于戰略做的評價體系,也不是一步建起來的,早期它的戰略管理能力沒那么強,到了2000年才用平衡計分卡的方式,陸續建立起基于戰略的評價體系。華為一直是按照未來導向,同時基于現實的條件一版一版迭代。
我們給企業做顧問時,會設計一個方案給它,但其實這個方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要跟客戶談,未來你要達到什么狀態,現在這個方案只是向現實條件妥協的狀態,我們要放眼未來往前走。現在很多企業遇到的麻煩,是它把這個方案一直當成一成不變的、100年不動搖的方案。建立一種機制,搭一個平臺,讓別人都干,我袖手旁觀還能掙大錢,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這個狀態其實不可能存在。企業有一個理想、觀念,循路前行的時候,它的評價體系是不斷接近那個理念的,這才是以未來視角引領現實。
其次,以動態的視角,在滾動中迭代。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案,比如華為的價值觀所推崇的奮斗者,其識別的標準是有迭代的。華為只知道理想的人才是奮斗者,但是在早期公司有今沒明的時候,識別奮斗者的標準很簡單:誰買公司的股權誰就是奮斗者。你敢把錢砸在這里就是奮斗者,就是公司的命運共同體。后來華為遇到了難題,股票值錢了,投資變成了一種福利,而不是奮斗者的象征了,新的識別標準變成了無條件加班。華為奮斗者的標準是在現實當中動態調整的。
成長思維是一種不斷反思和改進的狀態。作為一個小企業,要走向未來,必須不斷審視自身的管理系統,否則你的管理系統將從基因上限制你的成長。從這個角度看,成長思維中包含著變革的思維。下圖是華為變革的系統架構,可以看出,華為強大的變革基因所推動的迭代更新。
其實在小企業的狀態下,很難預見到何時能成為一個大企業,前面提到的數據已經說明成為大企業是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發現大的機會來了,風口來了,你提前站在那里了,怎么辦?你要變革,要有走向大企業的方式。所以在我們的企業成長模型里,創業階段到機會成長階段,變革的要點是活下去。
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成為大企業,少部分企業遇到機會窗打開的時候,能不能在管理上適時的變革,從而走向一個大企業?變革很重要,變革過程中,組織怎么保證,機制上怎么建,有沒有自己的方法論、價值觀、哲學基礎,這些都是關鍵的問題。變革思維要以系統為視角,用專業的方法去做,即使在操作過程中專業必須向現實打一點折扣,做一點妥協,它仍然會有效地推動企業成長。